Sunday, May 12, 2013

創新與創業精神

經濟學家賽伊(J. B. Say)定義「創業家」是將資源從生產力較低的地方轉移到生產力較高及產出較多的地方。
經濟學家熊彼得(Joseph Alois Schumpeter)歸納出:創業家所從事的是「創造性的破壞(creative destruction)」。

彼得杜拉克(Peter Drucker)提出創業精神(enterpreneurship, ɑntrəprəˋnɝʃɪp)的論點,認為
創新是展現創業精神的特殊工具。創業家必須學習如何系統化的創新。
系統化創新就是追蹤創新機會的七項來源:
  1. 意料之外的事件--意外的成功,意外的失敗、意外的外在事件;
  2. 不一致的狀況--實際狀況與預期狀況的不一致;
  3. 基於程序需要的創新;
  4. 產業結構或市場結構上的改變,以出奇不意的方式降臨到每個人身上;
  5. 人口統計特性(人口的變動);
    樂齡年產值為3.4兆元
    例子:
  6. 認知、情緒以及意義上的改變;
    半杯水的認知差異;鞋廠兩位人員出差非洲,對賣鞋的認知。
    例子:黃金菇 Panasonic電視
  7. 新知識--包括科學的與非科學的。
    新知識需30年才能進入實用階段,3D印刷業到2016年,將成為市值31億美元的產業。
    例子:3d printer
創新的原則有四:
  1. 目標明確,且系統化的創新始於對機會的分析;
  2. 創新是觀念性的,也是認知性的;
  3. 一項創新必須保持簡單且目標特定,才能有效;
  4. 有效的創新都是從小做起,而非一開始就是宏偉壯觀的。
  5. 一項成功的創新是朝著領導者的地位而努力,它不一定要朝著「大型企業」努力。
創新可以用於「新事業」的創業型管理,它有以下四項需要:
  1. 需要以市場為重心;
  2. 需要一個前瞻性的財務計畫,特別是現金;
  3. 在真正需要及真正能負擔起一個最高管理團隊前,就要及早狀之建立起來;
  4. 創事業的創業必須設定自己的角色、工作範圍及關係。
創業型策略有以下四種:
  1. 孤注一擲;
  2. 打擊對方的弱點;
  3. 找出並佔據一個生存利基;
  4. 改變產品、市場或產業的經濟特性。
資料來源:蕭富峰、李田樹譯,Peter Drucker原著,創新與創業精神,台北:城邦文化,1998。

延伸瀏覽

No comments: